转自:沈阳晚报三亚股票配资
当今,高龄患者的髋关节与股骨头疾病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难题。传统置换手术面临精准度不足、植入体匹配差异大等挑战,而一位医者的创新实践正为这一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蔡振存,这位将3D打印技术深度融合于骨科治疗的领军者,以技术为笔,以患者为本,重新定义了老年关节置换的“精准医疗”新范式。
名医简介
蔡振存,医学博士,骨科博士后,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深耕骨科领域二十余载,以“3D打印精准骨科”技术开辟老年骨病治疗新纪元,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7项,拥有发明专利5项。
作为东北数字骨科先行者,他带领团队创建东北首个3D骨科打印实验室,实现从打印模型到个体化植入物的技术跨越,将复杂关节置换时间缩短80%,打破高龄手术禁区。他是《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更以“既要骨骼重生,更要尊严回归”的人文理念,重新定义老年骨科医疗的价值坐标。
打破壁垒
从“千人一械”到“私人定制”
“膝关节就像汽车轴承,是会磨损的消耗品。”蔡振存常这样向患者解释骨关节疾病的本质。随着人均寿命延长,80岁以上高龄骨关节患者激增,但他们往往伴随心肺功能衰退等问题,传统手术动辄两三小时的时长,对他们而言可能是“过不了的关”。
2010年,蔡振存团队在东北率先涉足3D打印骨科应用,开启了从“标准件”到“定制化”的技术突围。最初,他们仅用3D打印制作骨骼模型,替代平面的X光片和CT影像,让医生能从任意角度观察病灶。2016年,团队升级至3D打印导板技术,通过计算机设计的导向器,将骨骼修整误差控制在毫米内。如今,他们已实现个体化内植入物的全程定制——为粉碎性骨折患者设计贴合骨骼形态的钢板,为关节缺损者打印“补丁”式垫块,甚至根据骨块大小定制1毫米的超细螺钉。
技术突破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髋关节置换手术从早年的2小时以上缩短至18分钟,股骨头置换最快仅需10分钟;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并发症发生率大幅降低。
患者骨骼数据上传云端后,智能系统自动生成“手术剧本”,连螺钉入骨角度都精确标注。“以前是给患者穿现成的鞋,现在是量脚定制。”蔡振存的比喻里,藏着对精准医疗的极致追求。
临床温度
从“生死夹缝”到“守护尊严”
当92岁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张爷爷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次日独自走下病床时,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走廊里响起掌声。张爷爷的脊柱从脖子到腰椎完全融合,像一块不能弯曲的钢板,却不幸摔断了股骨颈。“髋部骨折对老年人来说,常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蔡振存深知,不手术,老人可能因卧床并发症在3个月内离世;做手术,麻醉插管可能掰断颈椎,侧卧位摆体位可能导致脊柱断裂。
“家属的眼神里全是信任,我不能退。”蔡振存带领团队启动多学科会诊,他用3D打印技术术前模拟每一步操作,设计特殊手术切口。手术当天,麻醉耗时近1小时才成功插管,体位摆放时用定制支架支撑全身,最终在2小时内完成置换,第二天下床。如今,老人还能跟着女儿外出旅游,微信里常发来照片。
对于50多岁的腿疼患者王女士,蔡振存则展现了另一种温度。多家医院因她腰间盘突出的影像,建议做腰椎手术,但他查体时发现疼痛部位与腰椎病变不符。“患者说腰疼带腿疼,医生容易先入为主。”他坚持让患者做髋关节检查,最终确诊为早期股骨头坏死合并轻度发育不良。通过保髋治疗而非置换,王女士疼痛消失,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技术是武器,但不能滥用。”蔡振存说,医生的价值更在于判断何时该亮剑,何时该收鞘。
跨界医生
从“骨骼匠人”到“新拓荒者”
在蔡振存的办公室里,3D打印机与医学专著并排摆放。刚调任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的他,正将3D打印技术从骨科推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要建以急诊急救为特色的综合体。”他规划着用3D扫描快速打印创伤肢体的临时固定物,在转运中稳定伤情;为复杂骨折患者定制术中导航模板,缩短救治时间;探索在肝脾损伤等领域的应用可能。
“新质医疗不是跟风追技术,而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蔡振存的话语里,透着对医学本质的思考。当80岁老人术后漫步公园,当被误诊的患者重获健康,当数字骨科技术辐射更多领域,他用精准与温情证明:真正的名医,既是突破技术壁垒的先锋,更是守护生命尊严的匠人。当问及“新质名医”内涵,蔡振存凝视着工作台上的骨骼模型说:“新技术解放了医生的双手,但医者的心永远要比技术走得更远。”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王彩丽受访者供图
转自:滚动播报三亚股票配资
网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